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林昌德


林昌德官方網站 http://changte.rumotan.com/
1951生於台灣省嘉義縣鹿草鄉松竹村
197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士
198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研究所碩士
1984東海大學美術系講師
1989東海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1992臺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副教授
1995台中師範大學美勞教育系教授
1999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教授
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著作:《林昌德-林園懷情素描集》(北縣文化2006)、《視覺藝術欣賞(合著)》(華泰2006)、《生命之河-林昌德水墨畫集》(國風1991)。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徐望雲

徐望雲,本名徐嘉銘,祖籍廣東省蕉嶺縣,一九六二年生於臺灣嘉義,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時報周刊編輯,現在旅居海外,是位籃球迷,相信他的「NB大家A」專欄是很多球迷的必讀聖經。徐望雲才情出眾,也是著名的詩人,很多文壇人士都與之熟識,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與藍星「屈原詩獎」。著有詩集《望雲小集》、《革命前後》;情詩集《傾訴》;詩評論集《帶詩蹺課去--詩學初步》;散文集《如果有人問起》;小學日記《好吃鬼小銘的搞怪日記》;雜文集《搞笑共和國》及籃球美學《決戰禁區》等多種。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林育靖




林育靖,臺灣嘉義人,1976年生於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散文作品發表於各報刊雜誌,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南華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入選年度散文選,文章列為醫學系討論課程之指定閱讀教材。

  《天使的微光:一位女醫師的行醫記事》簡介:
身為白色巨塔裡的女醫師,林育靖以文學之筆、感性之眼細膩觀察、鮮活細繪:凌晨三點睡眼惺忪如何幫病人肛診、醫生與藥商的微妙關係、醫院電梯為何總是難等;描摹SARS期間,醫生必須堅強的心理轉折,同袍為SARS奮戰而犧牲的不捨。
  醫生是病人的救命天使,在生命戰場上,總面臨生與死的挑戰,但也最易感受到生命脆弱與無常,即使是一絲微光,也仍然努力奮戰。備受矚目的新銳作家林育靖,在本書中,以纖細易感的心,寫出在白袍底下醫師與常人角色的轉換,更譜寫出醫生與病人間的新倫理。部分篇章列為醫學系討論課程指定閱讀教材。
本書特色:
  ★繼侯文詠、歐陽林之後,第一位女性醫生作家,寫出白色巨塔裡小醫生的大小新鮮事,更以善感的心,讓冰冷的醫療體系,有了人性的色彩。
  ★本書部份篇章列為醫學系討論課程指定閱讀教材。
  ★醫者之仁、女性之愛、作家之情。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蔡季男


蔡季男,1942年生於台灣嘉義著名的濱海漁村鹽鄉布袋鎮。他先後畢業自嘉義師範、台中師專,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曾在家鄉及台北市服務29年後退休。
自年輕即喜愛文學、藝術,從在校起就擔任報社駐校記者,作品經常在各報刊上發表。曾獲台北市西區國語文五項全能競賽冠軍;台北市文化局第一屆金雞獎得主;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全國論文優勝獎;1985年台灣區國語文競賽小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第二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詩組入選獎;其散文作品亦曾獲編入省政文藝。1990年移民美國,在一家電腦公司工作之餘,擔任喜瑞都中文學校副校長。2009年自電腦公司退休,目前仍在中文學校擔任書法教師,課餘猶寫作不輟。著有《蟬兒吹牛的季節》(天下遠見2009)。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陳冠丹


陳冠丹,祖籍福建長樂,出生於台灣嘉義。1971年曾蒙印度密宗瑜伽大師Dada Bhaskar之器重,許以傳人。遂於1980年成立「冠丹瑜伽」,正式對外傳授正統瑜伽的理論與實踐方法,首創全國斷食療法與天然養生法(食療法)。為中華日報瑜伽專欄作者、香火雜誌瑜伽專欄作者、中國青年服務社瑜伽老師、中國青年服務社經穴指壓教師、冠瑜伽道場主持人、民眾活動中心瑜伽教師、YMCA瑜伽老師、中國電視公司瑜伽教師。著有:《瑜伽經穴治百病》、《瑜伽氣功治萬病》、《冠丹瑜伽》……。

林俊全


林俊全,嘉義人,1958年出生於台北市,1986年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1991年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兼系主任。專長為地形學、自然地理,長期關注台灣的地景保育及山坡地災害等問題近年來,負責出版《地景保育通訊》,著有《臺灣地形傑作展》(遠流2010)、《奎壁山與赤嶼的故事》(澎縣府2007)、《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遠足2008)、《臺灣的天然災害》(遠足2004)、《桶盤的故事》(澎縣農漁局2007)。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王勝鴻


王勝鴻,嘉義縣大林人。屏東農專畢,任職於嘉義農業試驗所,嫁接好手,被遴選為農耕隊,派駐非洲英屬澤西島模尼西斯,協助該國農業技術改良。
王勝鴻一表人才,離鄉背井,不甘寂寞,雖在台已婚,耐不住模尼西斯公主殷勤追求,而致日久生情,纏綿悱惻,農耕隊領隊擔心二人的發展,故要王勝鴻提前歸國,免得他日成異國駙馬而徒增困擾,王勝鴻也因與公主特殊機緣,而將宮廷桃帶回,嫁接在台南永康雲山農場,才有今日滿園的蛋黃桃-愛情果樹。
著有《果樹自給生產技術》、《接木技術》。

蕭進興


蕭進興,1953年生於嘉義布袋,藝專時期師承傅狷夫、蘇峰男老師。足跡遍及台灣各角落、山川百岳以及原住民部落,甚至中國各地,到處寫生作畫。其作品多以應用水墨、膠彩等為顏料,使用重彩並結合濃墨乾皴,表現寫實的山林景致。1970末1980年代初,鄉土運動高峰時期,蕭進興有關懷鄉土意識的「鄉情系列」,以農村景緻或生活民情入畫,以呼應鄉土文學運動。以蕭進興為代表的一系列〈台中公園〉、〈台灣東北角〉的水墨作品,有意識真正的面對「台灣山水」,呈現細實綿密的寫實風格。
蕭進興曾任台北市美展、台南縣美展、全省勞工美展、台北縣藝術美展、淡水藝文中心等評審委員。從1985年至1998年每年皆於台北敦煌藝術中心舉行個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藝術館等全省各文化中心巡迴展。並舉行聯展百餘次。作品多次獲獎,曾榮獲第10屆台湾美展國畫類第一名、第36屆省展屏東政府獎、第10屆北市美展第二名。出版《蕭進興水墨畫集》(中正紀念堂2008)。

鄭文彰


鄭文彰,1959年生,嘉義縣水上鄉南靖人。高工畢業,現為台南縣文化局南瀛文化研究員,台南縣文獻委員對顧問,台南縣民俗文物研究會總幹事,麻豆文物資訊展覽館諮詢委員。經歷 1997年協辦吾愛吾縣文物展-窯之印象早期台灣陶收藏展,1998年協辦吾愛吾縣文物展-斯土有情和風文物展、與歸仁仁壽宮共同發現疑似台灣窯業發源地。著作:《先民生活天地》、《鄉土歲月》、《南瀛民間器物誌》;編著:《汲古潤今》、《斯土有情》、《巧手慧心話竹器專輯》、《天地方圓》、《曾生祥收藏》等書。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蔡同榮

1935 出生於嘉義縣布袋鎮新塭。
1956 以第一位非國民黨籍學生當選台大代聯會主席。
1958 台大法律系畢業。
1960 關仔嶺會議策劃者,這是台灣有史以來,青年學生反抗蔣介石政權,最具規模的活動。
1969 南加州大學政治博士。
1970 全球性台灣獨立聯盟(WUFI)創盟主席。
1982 為台灣爭取到與其他獨立國家一樣,每年享有二萬名移民的配額。擢升為紐約市立大學終身職政治學正教授。成立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於眾議院亞太小組舉辦之「台灣戒嚴令」聽證會上作證。
1986 在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四十週年時,擔任FAPA「民主聖火長跑委員會」召集人,推動中央民意代表全部改選。
1989 促使索拉茲等五位議員,組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美國國會觀察團,前來台灣觀察選舉。
1990 突破黑名單,返回闊別三十年的故鄉,組成公民投票促進會,擔任創會會長。
1991 於舊金山和約四十週年紀念時,舉辦九八台北大遊行。於國民黨政權被逐出聯合國廿週年的日子,舉行一0二五高雄大遊行。
1992 為紀念「上海公報」廿週年及二二八事件四十五週年,舉行二二三台中大遊行。當選嘉義市第二屆立委。
1993 創辦「國會雙週刊」。辭去紐約市立大學終身職政治學正教授,專心當全職立委。
1994 任內政、法制委員會聯席會議主席,完成「公民投票法草案」一讀。
1995 參選嘉義市第三屆立委以些微飲恨。
1996 擔任民視董事長。成立公民投票基金會,被推為董事長。
1997 民視無線電視台開播。「反對中國併吞大會」聖火長跑,在台北市隆重舉行,參加人數十萬人。參與第三屆立委補選,再次進入立法院。
1999 舉辦「410公投絕食」。
著有《熱情為臺灣》、《民視與我》、《顧臺灣》、《我要回去》、《蔡同荣文集》等書。

吳靜芳




吳靜芳,196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曾任動畫卡通公司與出版社編輯,1991年回到故鄉嘉義成立風潮游藝房,現專職紙雕創作與教學。【活動及主要展覽紀錄】:1992台中「卡迷紙藝世界」推出首展、1993嘉義市政府觀光節邀請展、1994嘉義文化中心個展、1995台南文化中心個展、1996日本紙藝協會邀請展、1997香港「荃灣藝術節」、「大陸、香港、台灣紙藝展」邀請展、公共電視拍攝「奇妙的紙—雕畫如詩」專輯、1998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全省紙雕巡迴個展」、參與德國慕尼黑東方紙藝推廣協會,國際紙藝會議及展覽、1999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全省紙雕巡迴個展』、文建會主辦,紐約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台灣紙藝特展」、佛光衛視拍攝專輯、2000 新聞局主辦,中南美洲「中華民國紙雕藝術巡迴展」、慈濟雜誌英文版專訪、2001受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邀請於美國華盛頓及雙橡園展覽。著有:《紙雕創作藝術》(三采1996)、《我的紙雕世界》(三采1998)、《翦一畦思念的田》(積木2002)、《唐詩春夏篇》、《唐詩秋冬篇》幼教本(康軒2005)等書。
得獎記錄:
1996年 作品「山中聽松聲」獲美國「3D立體插畫國際大展」銅牌獎
1997年 作品「曾記來時路-秦俑」獲美國「3D立體插畫國際大展」銅牌獎
吳靜芳的紙雕世界‧風潮游藝房
Tel: (05)2226295 Mobile:0935-809125 
Website: http://tw.myblog.yahoo.com/paperarts-paperarts/
http://www.e7one.net/works/mypaper/
http://www.mypaper.idv.tw/
紙雕藝術第一人 吳靜芳 -- <載自新臺灣新聞週刊 2003/01/06 第354期 作者郭麗娟>
近年來國內的紙雕藝術,在有心的廣下漸普及,其中嘉義地區作紙雕的風氣居全台之冠。這位默默推廣紙雕藝術的幕後功臣就是年輕的紙藝創作者吳靜芳。

◆風潮游藝 構圖含禪意到嘉義拜訪吳靜芳,進入她所創立的「風潮游藝坊」,映入眼中的就是她一九九六年參加美國「3D立體插畫國際大展」勇奪銅牌獎的作品〈山中聽松聲〉,她是台灣第一位也是亞洲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藝術家。〈山中聽松聲〉的構圖是:一位終日在山林間行走的老樵夫,這日早早砍完了柴,趁著天色未暗,便放慢了步伐下山,然而每日走慣的小路,何時開滿了野花?蝴蝶忙碌地穿梭著,鳥兒在枝頭忘情地鳴啼,老樵夫佇足松樹下,傾聽風吹松針有如浪濤的聲音,心境忽然澄澈清明了起來。老樵夫體悟了什麼?筆者並不知情,但紙雕藝者取《幽夢吟》書中一句「山中聽松聲」,以簡單的畫面,刻劃出複雜多變的情感,將創作者自身對詩句的體悟,透過作品,與觀者作無聲的交談:那山溪匯成的流水,嘩嘩啦啦的聲響來自何處?是風搖動松枝,還是松枝舞出清風?在樹下聽松聲的是誰?聽松聲者又是誰?
◆愛上紙雕 靠摸索前進紙雕工作者吳靜芳,一九六六年生於嘉義,曾任卡通動畫、兒童圖書編輯。任兒童圖書編輯時,有一回,美編人員無意間買到國外紙雕方面的書籍,當時國內對紙雕這項創作還很陌生,但書頁裡一件件美麗的紙雕創作,深深吸引她的目光,從此,紙雕藝術的美在吳靜芳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隔年,一九九○年,吳靜芳回到嘉義開設個人美工設計工作室「風潮游藝居」,這時,她才開始試著創作紙雕。回想起當時開始創作紙雕,從初始的欣賞,到後來的全心投入,讓這個有著不服輸個性的女孩吃盡了苦頭。
十二年前的台灣,並沒有教授紙雕的課程,嘗試者全靠自我摸索。「白天我不斷地摺著紙,夜裡,我無法入睡,腦海中盤桓的全是該如何做、如何捲?那股狂熱連自己都嚇一跳。」除創作上難以突破外,家人的反對也困擾著吳靜芳。從決定開設個人美工設計工作室,周遭的親友一致不看好,尤其疼愛她的父親,更不忍心這個從小視力就不好的女兒,從事紙雕這種傷害視力的工作,但堅持自己理想的她,暗下決心,日後定要有一番作為,讓反對她的人刮目相看︱誰說當藝術家就註定一生窮困潦倒。
◆連獲獎項台灣第一人對一個紙雕創作者來說,如何將平面紙雕提升為立體紙雕,是一大挑戰。例如,為呈現人物臉部表情,吳靜芳曾用數十層紙在人物的眼球、睫毛、肌膚紋路,做出栩栩如生的感覺,如果臉部表情比較複雜,還必須運用摺、黏、疊、鑲、壓等技巧,才能達到她想要的效果。一張張平面的紙,透過她的巧手慧心,可細膩、可粗獷、可禪思、可詠歌。但吳靜芳並不以此自滿,她認為技術並不是最困難的,如何將抽象不定的思維、瞬間變化的情感,加以捕捉、轉化成具體的畫面,才是紙雕藝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因為堅持,作品的每一刀、每一摺,流瀉出吳靜芳的巧思與創意;每一道線條、每一個塊面,記載著吳靜芳的奮鬥與執著;每一種色彩的搭配、素材的運用,都傾訴吳靜芳的情感與想法。
吳靜芳的作品,從早期的卡通化到現在的確立個人風格,尤其擅長人物的刻劃,屬國內紙雕藝界的個中翹楚。從仕女、殘荷記事、鍾馗、詩詞、台灣民謠等系列作品,將吳靜芳的成長心路與蛻變歷程,一一呈現在觀者面前,而每一系列作品不同風格的表現,都看得出她的用心與投入。事實上,以紙藝為職業,目前在國內還是件困難的事;雖然它是許多同好的共同理想,但真正能做到的屈指可數。近幾年來,吳靜芳應有關單位邀請,參加國內外的巡迴展出,甚至參賽得獎,對一位默默耕耘者來說,是最實質的鼓勵與肯定。
一九九六、一九九七,連續兩年,吳靜芳參加美國「3D立體插畫國際大展」在世界各國眾多優秀作品中,兩年都勇奪銅牌獎,是台灣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紙藝創作者。一九九七年得獎作品是〈曾記來時路︱秦俑〉;圖中兩尊側身秦俑雕像,面露哀傷,另外四尊立在碑文之前,雖是以薄紙雕成,卻給人強烈的震撼,喚起惆悵、思念的情緒
◆回饋土地桃李滿天下在人物創作上,吳靜芳有自己的詮釋方法,例如佛門中的禪宗〈達摩祖師〉,歷來的創作者大都著重於表現達摩的威嚴,但若回到達摩出家,決定離別故土到異域宣揚佛法,在揮別故土的那一刻,應該也有一絲不捨的心情吧?所以,在「達摩」這件作品中,特意表現達摩臉上臨別依依的神情。從無師自通、潛心摸索到揚名國際,這些心得吳靜芳並未獨享,她對這片生長的土地,做最深情的回饋。教學方面,不僅多次擔任由教育部主辦紙雕研習課程的講師,還成立「風潮游藝坊」,在嘉義從事紙雕藝術推廣教育,使嘉義地區作紙雕的風氣居全台之冠,並出版《紙雕藝術創作》。
在桃李滿天下的同時,她仍念念不忘先進及同好的提攜,北部的李漢文、洪新富,高雄的黃瀅權,都是她心懷感激的前輩,並不定期舉辦師生聯展,普及紙雕藝術,讓紙雕藝術向下扎根。仔細欣賞吳靜芳的紙雕,已不只是一幅幅的插畫,而是一個個完整故事的呈現,在這些故事中或許就有你我的心情與際遇,在雲淡風輕之後,找到自己的來時路。

蔡吉雄


蔡吉雄醫師,1941年生於臺灣嘉義,1973年中醫師特考及格,嘉義市開設光裕堂中藥房及光裕堂中醫診所,計四十餘年。為激發一般人學習及藥用植物的研究,保存藥用植物品種,於中埔鄉成立光裕藥園。曾任嘉義市藥用植物研究會理事長、嘉義市中醫師公會理監事,專長:藥用植物之栽培、採集及臨床應用民間驗方之蒐集整理及研究民間藥與傳統藥之臨床配合使用。著有《蔡吉雄醫案及諸羅本草治驗錄》(2009知音)。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胡碩峰


胡碩峰個人檔案:
1956年生於台灣嘉義
1981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
1986年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
1987年至1991年在大元設計公司、福住建設公司服務,並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
1992年成立胡碩峰建築工作室,主要的作品有:仁愛路林宅、內湖陳宅等.
2007年台灣室內設計商業空間金獎得主,出版著作:《可見的烏托邦》(田園城市2004)、《給未來的訊息》(創興2002)、《大牆演繹》(創興1996)、《全球精選飯店》(墨刻2001)。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陳春成


陳春成,1979年生,現居台北的嘉義人。嘉義高工電子科畢業,15歲接觸攝影,2006年成立個人工作室。現為經國管理學院攝影講師,收養了一隻可愛的流浪貓「小目」。個性率真幽、喜愛大笑、善溝通,是位零距離感的時尚攝影師。攝影作品『微笑高棉』是他集結高棉7天旅行拍攝成果,獲台灣尊榮賞銅獎。【作品經歷】:ASUS、Baleno、EASY SHOP台灣奧黛莉、Levi’s、New Balance、PUMA、 SHIATZY CHEN夏姿…等。攝影作品常見於《MAN’S STYLE》、《壹週刊》、《東西》….各國際中文版雜誌。


杜繼平

杜繼平,1956年生於台灣嘉義,淡江大學歷史系學士,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夏潮論壇》編輯、《海峽》雜誌與《五月評論》總編輯、《自立晚報》政治經濟研究室研究員兼記者、《工商時報》記者、《美洲時報週刊》副主任、《中國時報週刊》採訪主任、世新大學講師、《批判與再造》雜誌總編輯。著有《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從世界體系觀點論東亞經濟模式》、《階級、民族與統獨爭議──統獨左右的上下求索》,另在海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時評、政論、歷史文章等數十萬言。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張作驥




張作驥,1961年出生於台灣嘉義,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從場記、助導、副導一路做到導演。執導了多部電視劇,其中《多半點心》曾榮獲1991年金帶獎劇情類佳作。1993年執導,1996年電影劇情長片《忠仔》獲得獲得該年亞太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第一屆韓國釜山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希臘鐵沙隆尼其影展「最佳導演獎」、第二屆中國珠海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等獎項肯定。1999年《運將》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同年更以電影《黑暗之光》榮獲東京影展三項大獎: 最佳影片大賞、東京金賞及亞洲電影大賞,也是當年金馬獎評審團大獎、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剪輯、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四項大獎得主。2000年獲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及費比西影評人獎。連連拿獎證明了張作驥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電影路!2002年的作品《美麗時光》是該年唯一入圍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的華語片,之後該片也前往福岡影展、釜山影展參展,並獲得第三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年度最佳台灣電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三項大獎。張作驥可以說已經成為會被期待著新作發表的台灣導演。2007年完成歷時五年拍攝製作的《蝴蝶》。文學著作有《運將》、《黑暗之光》原著劇本。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腦麻詩人李承翰




李承翰,1966年10月18日生,台灣嘉義市人。
如魚詩人之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hlee308
  患有腦性麻痺的詩人李承翰,不因身體上的缺陷而沮喪,對生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用詩文抒發自己對生活的觀察,並自行出版如魚詩文集。國中沒有畢業的他,憑著自學進修及努力不懈的創作,曾受邀在嘉義市社區大學開課。他的詩從不歸屬於任何派別,也不限定在同樣的題材。他說:「創作就像魚一樣是自由自在的。」如魚詩人是李承翰的自稱,對他而言,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觸,就可以提筆創作。
  李承翰十五歲時便開始靠著兜售彩券自力更生,但他不引以為苦,並且持續的寫作。李承翰曾出來競選議員,沒有人脈與經濟資源,又是腦性麻痺患者,他卻毫不畏懼,更自己騎著機車挨家挨戶拜票,儘管最後沒有選上議員,但他這種毅力和勇氣令人很感動。
  因為腦性麻痺的關係,李承翰沒有辦法流利的對談,但李承翰認為,如果只是口齒清晰,腦內卻空無一物,這樣反而沒什麼意義。雖然無法用口語流暢的表達心情,不過從他的文句中,就可以體會他的想法。「活著,並非是一定要成為經典,而是平凡也可以。」這是李承翰寫在「活著」詩中的幾句。就如同李承翰的人生,雖然稱不上順遂美滿,但都是屬於李承翰的故事。 《本文源自:中正e報》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蘇信義



蘇信義,1948年出生於嘉義縣,年少時迷戀電影那明滅的韻律、光影的對比,擺盪於夢境與現實交織之氛圍。這迷戀牽引著他往藝術之路邁進,1973年師大美術系畢業後,分發高雄市任教。早期的創作以風景為主。一1987年的美麗島事件,予他非常大的衝擊。因為除了創作教學,政治是他關心的主題。這事件讓他在面對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問題時,重新思索傳統美術教育中,藝術的本質,以及對繪畫只是表面形式探討、技藝的演練的質疑。他認為創作應該注入本土文化的源頭活水,藝術應該是生命本身。
美麗島事件後,其創作在題材及表現上,有極大的轉變,作品表現:黑沈、淒迷,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1987年為推展高雄現代藝術活動,與畫友共組高雄市現代畫學會。
蘇信義於1990、1991、1992、1994年舉行個展,2000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創作論壇』個展"生命流轉,工業史詩"。曾參與中日美術交流展、師大藝術聯盟展、高雄現代畫學會聯展、『美術高雄當代篇1995』(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多次聯展。作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曾擔任高市美展評審、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等。

王榮文


王榮文1949年生於台灣省嘉義縣義竹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1971)、企研所企家班(1996)畢業。現任遠流出版公司、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董事長。1975年創辦遠流,目的在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提供讀者「一生的讀書計劃」。目前每年出版約300種新書,累積書目超過4000種,並出版「科學人」雜誌。2000年創辦智慧藏公司,企圖為傳統出版尋找數位閱讀新天地,目前積極開發電子書、電子雜誌、電子資料庫及行動學習的產銷平台,並經營線上百科全書。2003年9月起獲聘為北藝大藝管所兼任教授,目前(2006)擔任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雜誌同業公會理事長。

黃蘭雅


黃蘭雅/1965年生/嘉義人/現居台北市/台北藝術大學創作碩士/以熱熔鎗為筆、熱熔膠為顏料的專職創作藝術家/高齡15歲的愛犬「小花」總是陪著創作/曾應美國、比利時、韓國、日本..等國美術館之邀,進行「駐地創作」。
簡歷年表 Biography
1965年生‧嘉義人‧現居台北市‧專職藝術創作家
個展
2006 【101 California 計畫】舊金山空間裝置
2006 【我形我塑】 台東鐵道藝術村261號倉庫
2006 【漂浮計畫】 Galapagos藝術空間裝置
2004 【Floating & Planting】環境裝置,韓國殷寧當代美術館
2004 【我形我塑】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3 【駐村創作成果展】洛杉磯第十八街藝術特區
2002 【黃蘭雅個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南北畫廊
環境裝置計畫
2005 【漂浮計畫】沖繩農連市場
2005 【埋植計畫】沖繩前島藝術中心
2005 【埋植計畫】舊金山赫德蘭藝術中心
獲獎
2005 亞洲文化協會視覺藝術類受獎人
2002 【台北美術獎】優選

陳嘉德


陳嘉德,民國31年生,嘉義鹿草人,目前在三重市三和路設立大有製墨工作室,是全台僅存最後一間製墨廠,國小畢業即北上覓職,陳嘉德透過職業介紹所引介,以14歲的年紀隨大陸福州製墨師傅學習製墨,從掃地打雜做起,因工作勤奮,福州製墨師傅將製墨絕學傾囊相授,經過多年學徒終有所成。
談起製墨工作,陳嘉德認為製墨過程需要絕對的耐心和恆心,雖曾有欲學習者,均相繼離開,因為製墨過程不僅要耐住蒸氣的悶熱,還要忍受墨塊的烏黑,他製墨時常汗流浹背,渾身黑墨,洗澡要用兩盆水,第1盆用來去墨,第2盆才是用來洗澡。
國寶級製墨大師陳嘉德,面對大陸製廉價墨條傾銷,仍然堅持百年傳統手工製墨。陳嘉德將牛皮膠加熱後,加入頂級的松煙,就成了黑黑的墨團,而麝香是用來添加墨的香味,這也是陳嘉德自己研發出來的;他表示,每個步驟都必須保持墨團的溫度,不然就會前功盡棄。最後要秤重、揉、擀,直到表面發亮,一根墨條才大致完成。

侯澔


侯澔,號「雪厂」,別號:「八苦散人」、「大俠」。1961年生於嘉義縣六腳鄉,流浪於台灣西部,至1996年遷居南投縣埔里山間,建闢【牧荑草堂】,開始耕讀書印的隱居生活。
在書法篆刻之外同時遊心文學創作。於現代詩著力尤多。
曾任「晨風」詩社社長、主編、獲心臟詩獎及入選年度詩選。
篆刻曾獲全國美展、全省美展、南瀛美展等入選優選多次;台中縣美展第一名 .並取得永久免審查資格。
近年開始於台中市、高雄市、嘉義市、南投縣、彰化縣、台南縣市等文化中心舉辦書法篆刻巡迴個展。並曾任國立彰化師大、中興大學篆刻指導老師。
◇評論者認為:「在多樣的風貌之外,侯澔作品最引人入勝的,是足堪玩味再三的無窮餘韻,這和他醉心於禪理老莊與隱逸生活應不無關係,其所自然流露的文學哲思和濃厚的文人氣息,更使他的作品散發出動人的性靈之美,這在當代是不多見的。」

蘇彥杰


蘇彥杰,1977年生,台灣省嘉義縣人,現為嘟嘟現炒餐廳副主廚,台大故事─牛莊餐廳廚藝總監,著有《喫茶享瘦》一書。

海豚媽媽


海豚媽媽
本名林鳴育。一九七四年生於嘉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碩士。目前為『海豚媽媽的藝術教室』負責人。 已婚,育有一子,定居台北。著有《海豚媽媽的音樂教室》。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林宗哲

林宗哲,1942年生於台灣嘉義縣。1971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獲會計學大碩士學位。現任天津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著作:《心識札記:一位可口可樂經理人的感悟(簡體書大陸書)》。

簡瑞榮


簡瑞榮,1963年出生於嘉義縣大林鎮,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美勞組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部美術系學士、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英國里茲(Leeds)大學美術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國立嘉義大學美術學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曾任國小教師、教育部社教司幹事、國際文教處秘書、駐紐約文化組秘書。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藝術教育行政組,錄取教育部碩士後公費留歐藝術理論組(美學)。專長文化政策、藝術理論、藝術教育及電腦藝術創作,尤其投注於數位藝術教學與創作。曾於臺北藝術大學、嘉義鐵道倉庫、嘉義大學、吳鳳技術學院、北興國中、靜宜大學、Idaho大學等地舉行聯展與個展。
  簡氏對風景別有獨鍾,為了取材,跑了寶島、大陸好多地方,上山下海,攝影捕捉剎那的美感。他喜歡掌控整個創作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經由取景、攝影、電腦處理到輸出、裝裱,使作品儘量力求完美。

林華英

林華英,1934年生,嘉義縣人,台南一中及成功大學畢業。1960年起,精研漢文,並比較研究台文與中文聖經。在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工程師期間(1988)自修台語現代文書法,而於退休前起,參與育德台文研究所之台語文圖書編輯。著有《創世記讀本》、《臺語辭與臺語文的讀寫練習》、臺語拼字與音漢混合文體《出埃及記讀本》。

楊永在




楊永在,1967出生於臺灣省嘉義縣新港鄉, 1987年東方工專畢業,退役後從嘉義到苗栗三義學習木雕。因為自幼成長於鄉村,所以創作的題材,也以熟悉的田園植物、蔬果、昆蟲為主,尤其是絲瓜以瓜瓞綿延系列作品聞名。在從工匠、藝師轉型為藝術家的過程中歷經不斷的淬鍊與突破,在多少無眠的思考及面對作品的痛苦掙扎後,楊永在終於找到支撐自己工作技法的藝術理念與靈魂層次的渴望。1992年榮獲全省木雕藝術創作比賽第一名;1993年參加三義嘉年華會藝術木雕之旅;1994年獲第三屆民族工藝獎雕刻類三等獎,同時應邀參加中正紀念堂全國文化中心博覽會及臺灣省木雕藝術創作聯展,並於臺北舉辦個展。1995年全國文藝季之三義神雕暨木雕博物館開館,應邀開鑼及館內示範教學。1997 年應邀參加文建會舉辦之「工藝大展」,並分別於中正紀念堂、臺中省立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1998年榮獲文建會「第一屆傳統工藝獎」三等獎。1999年應邀省文化處「臺灣文化藝術節」作品展出及現場創作。2000年榮獲東方工專頒予傑出校友。2001年文建會邀請於文化藝廊舉行個展、總統府藝廊邀請展。2002年任台灣木雕協會創會理事長及第一任理事長。2002年受邀林務局漂流木雕刻比賽名師創作。2004年應聘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共藝術審議委員。2005年應台灣博物館邀請於捷克「國家博物館」台灣之美特展展出,並為當代「台灣木雕」高峰會活動策展執行。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林敏生

林敏生,台灣嘉義人,1950年生。受業於淡江大學日文戲、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專職日文翻譯近二十年,早年涉筆經濟、文學、漫畫等各類性質的譯作,後來偏愛推理小說,所譯的短篇不計其數,中、長篇譯作至今有八十多冊。

邱博舜


邱博舜,1958年生,嘉義縣人。
學歷:東海大學建築學士、英國劍橋大學建築哲學碩士班、英國倫敦大學建築理學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空間設計技術系兼任副教授、東海大學建築系所專任副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代所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現職:北藝大建古所專任副教授。
專長領域:西洋古典建築理論、堪輿學。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鄭信得


鄭信得,鄒族名:Pasuya. Tiakiana 巴穌亞‧迪亞卡納。
 鄭信得,1964年生,牧師,嘉義縣阿里山鄒族人,1989年從神學院畢業,返回部落迄今。畢業當年,深受原住民自決(覺)運動思潮之影響,先後參與過多次原住民社會運動,同時對自己部落產生了新的使命感,回到部落之後,一心一意投入部落生命的延續工作。
 1995年開始,關於鄒族文化生命之延續的口號,在部落裡蔓延開來──母語保存、村史整理、遷移史……鄭牧師也參與了其中多項鄒族文化復振的工作,包括阿里山鄉誌編撰助理(1996 - 1998)、《鄒訊》主編(1995 - 2001)、鄒語工作室鄒語教材研發編製等。
 另外,鄭牧師亦把經年累月的自助文化研究蒐集的資料,於過去近2、3年透過學術機構、報導文學徵文比賽、論文、報告等方式呈現,盡心盡力於鄒族文化的傳承。

著作:鄒族:復仇的山豬

同書繪者莊暉明也是鄒族人。(鄒族名:Avai'e Yoifana阿伐伊‧尤于伐那)

戴天亮


戴天亮簡介
1957年出生於嘉義縣東石鄉網寮村,在偏僻小漁村成長,世代以晒鹽及養蚵為業,小時候就在自由放任但充滿快樂的環境下成長。及長,踏入工商發達的高雄就業,從鄉下到都市,生活型態改變,人生亦隨之改變,在學習與適應中二十幾個寒暑過去,高雄成為我第二個故鄉,也可能是終老ㄧ生的故鄉,我性好文學創作與藝術,文學藝術是我的第二生命,這份愛好亦將陪我ㄧ生。
得獎紀錄
1999鳳邑文學獎短篇小說佳作《安回仔的春天》
2000鳳邑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寒冬》
2004屏東大武山文學獎 散文 佳作《鄉情》
2004基隆海洋文學獎 散文 佳作《我的漁鄉記憶》
2005高市打狗文學獎 長篇小說 評審獎《阿全仔的童年記事》
2007高縣鳳邑文學獎 長篇小說 評審獎《漁寮啟示錄》

第6屆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長篇小說-漁寮啟示錄 著者:戴天亮 出版機關:高雄縣政府 ISBN:9789860177916

劉昭睦

劉昭睦(1947-)
  出生於嘉義縣,畢業於省立嘉義中學初中部,曾師承金北樓、夏荊山。擔任中華大漢書藝協會理事、中華民國國畫學會總務組幹事。作品曾獲得五十九年第一屆全國書畫展覽優選,五十三年入選中華民國第七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八十三年〈阿里山之旅〉獲全日展第二十二回公募展水墨畫藝術賞。(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23)

黃高勉

黃高勉 (1944-)
  出生於嘉義縣,畢業於新竹師院暑期部數理學系。任柳林國小教師,參與嘉義縣美術協會、嘉義市美術協會。曾入選臺灣省中小學教職員工美術作品展、第一屆桃城美展、嘉義之美特展。(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21)

黃永川

黃永川(1944-)
  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為中華花藝基金會創辦人,曾任元墨畫會會長。
黃氏專精水墨畫,題材廣泛,包括山水、蔬果、人物等,畫風堅實,於傳統中創新。曾於五十五年獲師大畢業展第一名,五十六年南部七縣市美展獲第一名,舉辦過個展二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展覽百餘次。八十二年參加嘉義市藝術名家邀請展,近年著作有《黃永川作品集》、《中華插花史研究》等十餘種。 (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20)

蔡茂松

蔡茂松 (1943- )
  出生於嘉義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專美術科國畫組,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結業。現任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系系主任,曾任臺南師院美教系教授、臺南美術研究會理事長,及全國美展、高市美展、南瀛獎等評審委員。曾獲得全國美展國畫第一名、全省美展國畫第一名、國家文藝獎。(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20)

張權

張權(1943-)
  出生於嘉義縣,專長水墨畫及藝術理論。就讀東石中學時受吳梅嶺啟蒙開始學畫,考取師大美術系,受教於黃君璧、林玉山、張德文等人,師大畢業展國畫第二名。民國九十一年自嘉義大學退休,現任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曾任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國立編譯館師專美術課文編審委員、臺灣省學生美展評審、「省展」評審、省美館(今國美館)諮詢委員、全國美展籌備委員、梅嶺美術會理事長。著《唐寅書畫之研究》、《山水畫的皴法與自然景觀之比較》、《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評析》、《唐代人物畫之研究》等書。張氏擅長畫花鳥、蔬果,尤其是鴨鵝,將動植物的生趣表露無遺,且設色雅致。重要作品有〈徜徉自在籬花下〉、〈爛漫天真〉(圖1-1-4)等。張氏自述此作:「我的創作靈感來自對自然景物的觀察,並藉傳統的技法,配合與生俱來或後天訓練的藝術性與感性,畫出自己熟悉又親切的事物,進而表達了生活空間的訊息與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此幅〈浪漫天真〉表現出生約一週餘的臺灣番鴨、雛鴨於草地上嬉遊,舉步踉蹌,天真可愛,寫出自然生態、生性和生機。」(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19)

顏淞豐

顏淞豐 (1942-)
  出生於嘉義縣,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結業。師承吳梅嶺,擔任長原美術教學中心國畫指導老師、梅嶺美術會理事,並加入中國書畫學會。山水畫曾入選「省展」、「高師美展」,及「國鳳畫展」優選。(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19)

林瑞煌

林瑞煌(1942-)
  出生於嘉義縣,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師承張雲炬、簡銘山,任職中國石油公司溶齊事業部行政經理。加入嘉義市美術學會、嘉義市書法學會、嘉義縣書法學會、青溪新文藝協會,曾兩次獲得經濟部藝文展國畫組銅牌獎。(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19)

王靜江

王靜江(1941-)
  出生於嘉義縣,畢業於空中大學人文社會科系。為梅山國中美術科退休教師。曾參與嘉義市美術協會、嘉義市書法協會、嘉義縣書法協會。作品於民國八十二年獲得嘉義市諸羅風情特展優選。(載自嘉義縣志藝術志p19)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洪惟仁


洪惟仁,1946年6月19日生,台灣嘉義縣新港鄉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73年遭受白色恐怖迫害,因「預備判亂罪」判無期徒刑。後因大赦而提早出獄,共服刑6年8個月。國立清華大學博士,台灣語言音標(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計劃的主持人。1992年創辦台語雜誌《台語文摘》。2006年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在台語的改革進化上為關鍵人物之一。專長為閩南語語音學,方言學,漢語音韻學,語言社會學等。著作:《台灣河佬話聲調研究》(自立晚報)、《台灣禮俗語典》(自立晚報)、《台灣方言之旅》、《台灣語言危機》(前衛)、《『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等書。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李美玲


李美玲,嘉義縣布袋鎮過溝人,現任紙風車兒童創造力工作室主任。
原為幼稚園老師,因緣際會,1987年開始接觸劇團後便不由主地著了迷。1993年加入紙風車劇團擔任兒童組組長,並於1997年~2000年期間赴英國Emerson college進修。喜歡旅行、看電影、胡思亂想。沒有時間旅行時,就把坐車去南部上課當做旅行。
作品簡介:
幻燈劇原著/編劇:「賣芭樂」、「離家出走」、「農夫與老夫」。
著作:「多生與多莉」/平氏出版社、「紙風車戲劇36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出版。
其 他:兒童日報「紙風車兒童戲劇教室」、國語日報寒假「紙上戲劇營」連載。

賴淑雅


賴淑雅,1972年生於嘉義縣溪口鄉,政治大學廣電系畢業。曾任台灣立報記者、《破週報》採訪主任。1993年開始接觸民眾戲劇,參與〈亞洲的吶喊Ⅱ〉等戲劇演出, 1998年初與友人成立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從事社區劇場推廣與教學。2000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劇場教育碩士。2006年創立「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譯有《被壓迫者劇場》(揚智2000),主編《區區一齣戲---社區劇場理念與實務手冊》(文建會2006)、《社區劇場專題》(臺南人劇團2009)。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蕭季慧


蕭季慧,1940年生於嘉義縣布袋鎮,畢業於中央警察大學,曾任新竹市警察局局長、高雄市警察局副局長、高雄市消防局局長。現任中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監事主席、「蕭季慧雙管書法館」館長、「五福雙管書法學會」書法教師及「台灣中國書法協會理事」。
蕭季慧先生,七歲時在父親的啟蒙下開始習寫毛筆字,並在就讀國小級任導師蔡添福老師的指導下,對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三十一歲時在父親引薦下拜謁我國一代「雙管齊下書法家」蔡元亨先生,開啟他雙管書法鑽研的歷程。學習書法至今已過六十年,在此漫長的探研習練歷程中,蕭季慧取法「顏體」,孜孜矻矻不斷鑽研習練後,如今已達「隨心所欲、一心兩用」的雙管書寫境界,獨樹一格的「蕭氏雙管書法」,名聞遐邇。
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第五屆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行政院新聞局圖書印刷金鼎獎、文建會文馨獎,並獲美國西太洋大學頒「藝術學名譽博士學位」。
著有刑事叢書二冊,書法叢書五冊,手抄佛經13部23冊經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

孫翠鳳


孫翠鳳,籍貫河北吳橋,1958年12月19日生於嘉義縣布袋鎮。孫翠鳳二十四歲嫁給陳勝福,婚後因事業失敗,孫翠鳳才開始學習演歌仔戲,努力不懈讓她成為明華園的當家台柱,把小生詮釋的有聲有色,成為台灣歌仔戲國寶級的演員。
1996年第三十四屆台灣十大傑出青年、1997年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被譽為台灣首席女優,號稱台灣歌仔戲中無敵小生。
出生於台灣嘉義縣布袋鎮的孫翠鳳,以26歲之齡、為人妻母之後才正式學戲,克服僵化肢體和語言障礙,進而成為明華園的台柱,其間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之艱苦。其小生扮相俊美,是近年來曝光率最高的傳統戲曲明星。
自傳
2000年12月7日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黃秀錦著∕時報出版)
音樂專輯
2004年12月7日孫翠鳳同名專輯【新歌加精選】(華納出版)
戲劇演出:
明華園歌仔戲
1986年《劉全進瓜》
1988年《紅塵菩提》
1989年《財神下凡》、《真命天子》
1990年《濟公活佛》
1992年《逐鹿天下》
1993年《李靖斬龍》、《界牌關傳說》
1994年《薛丁山傳奇》、《鴛鴦槍》
1996年《燕雲十六州》
1999年《武松打虎》
2001年《乘願再來》、《白蛇傳》
2002年《獅子王》、《鴨母王》
2003年《劍神呂洞賓》
2004年《韓湘子》
一心歌仔戲
2004年《蕃薯頂的鐵支路》(劉銘傳傳)
電視歌仔戲
1983年《父子情深》
1987年《千里姻緣路》
1988年《一見情》
1989年《鐵膽英豪》
1995年《皇甫少華與孟麗君》
電視劇
1992年《嘉慶君遊台灣》
1997年《大巡按蕃薯官-大俠玫瑰賊》
1997年《施公奇案-法外情》、《大姐當家》
1998年《女巡按》
1999年《雨中鳥》
2002年《移山倒海樊梨花》
電影
《大地勇士》
《人肉戰車》
《女學生與機關槍》
《金水嬸》
《桂花巷》
《進攻要塞地》,客串演出。
舞台劇
1990年蘭陵劇坊《戲螞蟻》 1991年黃梅調舞台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黃文淵



出生於嘉義縣太保市的農村的黃文淵原投身於藝術品運輸行業,在厭倦了藝術品哄抬炒作等黑幕後,回到嘉義縣老家,從各種收藏品與書籍中汲取靈感,嘗試創作面具,開啟創作生涯。
黃文淵透過廣泛的觀看、閱讀等形式,探索各國風土民情、色彩運用與文化圖騰,轉化為創作靈感,形塑出獨一無二的面具。並思索以多樣化素材呈現作品,如生活日常用品水壺、安全帽、廢棄農具、稻米粒等。多次獲邀參與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邀請展,與嘉義生猛藝術家聯展等活動。除了面具創作外,黃文淵也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百年慶,與頭城搶孤等活動中展出裝置藝術創作。並結合其他藝術家,重新打造台北市三腳渡天德宮,透過藝術與當地信仰融合。
2006年,黃文淵首度參與「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駐村藝術家」活動,並於2008年活動中,以漂流木、石頭等自然環境素材為布袋內田北管樂團慶和軒打造專屬舞台。
2009年,新港文教基金會主辦,由嘉義藝術家黃文淵策展與展場裝置,明報週刊副總編輯何經泰先生擔任影像攝影,以及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陳韻如小姐擔任紀錄片拍攝,以新港農業影像紀錄為主題的「作食人」影像展,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開為期3個月的展覽。

陳天惠

陳天惠,民國十七年生,臺灣省嘉義縣朴子人,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北馬偕醫院外科醫師、外科主任及樂生療養院兼任外科醫師,民國四十五年返回嘉義朴子開業,至民國八十三年退休,在基層服務近四十年。他曾通報臺灣光復以來首例本土霍亂病例,引起衛生單位重視,並長期參加嘉義東石、布袋沿海地區的醫療服務團義診,對貧苦居民免費治療,帶動地方繁榮,並提升當地醫療品質,貢獻卓著,獲頒第八屆醫療奉獻獎。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莊紫蓉


莊紫蓉,雲林縣北港人。1948年在嘉義市出生。畢業於嘉義市博愛國小、嘉義女中、東海大學歷史系。曾任國中教師二十多年,1998年退休。
  1991年,幫忙清華大學主辦的「台灣文學研討會」做筆錄,共27場。1993年,協助台灣筆會舉辦的24場「台灣筆會聯誼月餐會演講會」做文字整理。1998年,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第一本年報做文字編輯。主持過台北勞工教育電台「文學花園」節目,介紹台灣文學家及其作品。今在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開闢「台灣文學家訪談錄」網頁,收錄出版《面對作家》一套三集。並與錢鴻鈞博士合編《鍾肇政全集》。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蔡尚琴

蔡尚琴1958年出生於嘉義縣布袋鎮,後來北上讀世新三專的廣播電視科,退伍後曾經在錄音室及傳播公司工作,後來進入光啟社工作了十個月,其間除了電視節目的製作外也參與了16mm紀錄片與35mm電視廣告片的製作,之後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並在中央電影公司工作了二十三年,其間曾經將超過260部以上的華語電影重新剪輯並在三家無線電視台播放,創作剪輯中影公司自製電影影片的電視CF廣告片超過80部以上,以中影公司的影片畫面創作過90首好樂迪KTV歌曲,並曾擔任四十三屆亞太影展影片總監工作,在進入職場後的第十五個年頭才重回學校取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士學位及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民國96年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夫妻倆同時辭去中影的工作並舉家遷回高雄,目前在南部從事教職工作。備註:藝名:蔡尚群。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許瑞龍


許瑞龍,字承翰號牧孜,1951年生,嘉義縣朴子鎮人,現住桃園縣八德市,是書法名家李超哉入室弟子,受業於謝宗安、王靜芝、陳其銓、王北岳諸位書法家。他從小即酷愛書法,惟家境清寒,請不起名師指導,因此,早年自無師承可言,只好靠臨帖自修,苦學不輟,歷數十年,三十五歲那年,他參加台灣省第四十屆書法比賽,在三百餘件作品中,以「除暴安良」一作,脫穎而出,自此聲名遠播。
許瑞龍不僅精通真、草、隸、篆各體書法,猶精擅鐘鼎金石,其作品曾應邀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創作展,桃園文化局個展,及國內外名書法家邀請展等。現任桃園縣藝文書畫學會理事長,對文化藝術之交流及推廣功不可沒。出版著作有:《牧童到書法家:許瑞龍前傳》、《許瑞龍楷書結構運筆法》、《漢禮器碑法帖》、《三石翁棣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官月淑

官月淑
嘉義人,國立藝專畢業。喜歡閱讀和美食,習慣用紙、筆記錄生活周遭,享受與兒子一起散步的時光。做過插畫工作、美術編輯,現為專職兒童插畫家。作品曾獲金龍獎、小太陽獎、金鼎獎等。最新作品為2006年文建會的文化行春台灣展開圖。繪著有:《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先生媽》、《虱目魚的故事》、《菊花田》、《葉王捏廟尪仔》、《遇鬼記.好吃的梨》、《鰻魚》、《玉山爺爺的畫筆》等書。

謝東哲


謝東哲,1965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負責人,從事交趾陶創作及寺廟建築裝飾設計。曾榮獲民國88年交趾陶造型比賽首獎;第1至4屆桃城美展前三名、優選獎;第3、7屆台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優選獎;第2屆葉王獎優選。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年畢業。1980年開始學習寺廟剪黏、交趾陶古蹟修護。授課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鄉土美育教材」課程及國立嘉義高商「人文藝術」課程。曾任嘉義社區大學傳統工藝講座講師、雲科大陶藝裝飾課程技術講師、新港文教基金會史蹟研究組組長、嘉義縣市文化古蹟解說營講師、台北陶瓷博物館顧問、國立台中科博館剪黏特展解說員培訓營講師、嘉義市文化局專案計劃評審、嘉義市社會局社區發展評鑑委員、國立新港藝術高中藝術核心課程撰述委員。現任:古笨港交趾陶工作室、古笨港陶華園藝術總監、業餘地方文史工作者、新港文教基金會史蹟組資深義工、嘉義社區大學講師、台灣陶藝協會理事、嘉義縣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嘉義縣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鶯歌陶瓷博物館典藏審議委員。

鄭順聰


鄭順聰,1976年生,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雜誌編輯金鼎獎、高雄縣鳳邑文學獎、花蓮文學獎、基隆海洋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電影創意故事入選等。曾任《重現台灣史》雜誌主編,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著有詩集《時刻表》。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賴芳伶


賴芳伶,1951年生,臺灣嘉義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畢業,香港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中興大學,近數年來多關注臺灣現當代文學,尤其新詩方面,對詩作之研究,傾向結合時間移易與空間變動的論述,與作者、作品進行多維對話,以期打開一尚未誕生之美感世界,並介入當下俗世之關切。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參與花蓮學研討會及花蓮文學研討會之籌畫與執行,是研究後山文學的專家。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近、現代文學,臺灣現、當代詩。喜愛花蓮的自然山水和孤獨的貓。著有《新詩典範的追求》、《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曾鞏》、《中國文學的故鄉》、《山海書》、《許地山》、《臺灣,嘰咕嘰咕》、《大唐文化的奇葩》、《唐代詩選》等書。

林洸沂


林洸沂1951年生,嘉義新港月眉村人,,在就讀初中時,因村子裡的廟宇重建,開啟了林洸沂對廟宇藝術的興趣,進而入林萬有師傅的門下學習寺廟建築,從剪粘、雕塑、燒陶,至今已超過30個寒暑。1980年再拜嘉義交趾燒老師傅林添木先生為其入室弟子。林洸沂是一位極其平凡的民間陶藝家,在新港鄉月眉村開設了一家藝農交趾陶藝廠,這是一所以家庭成員為主的企業。在過去一片尋根熱潮中,臺灣交趾燒突然被重視起來,林洸沂也總算捱過了寂寞的歲月而被社會所發現。他的作品曾參加臺中文化中心交趾陶藝展,第一、二屆嘉義美展,入選臺灣手工藝研究中心優良手工藝術品,但這些表現雖帶給他在交趾陶製作上很高的評價,但終屬於地方區域性的,他的聲望直到行政院文建會委託製作交趾陶宣導品,以及出版專輯介紹交趾陶作家時,才逐漸廣為人知,而成為國內重要的交趾陶技藝保存者之一。
1987年獲頒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優秀青年會員獎」;1992、1995、1996年民族工藝獎;1998年第一屆傳統工藝獎;2000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41屆文藝獎章、第8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多次在地方文化中心、美術館、藝廊、博物館舉辦展覽,並曾於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日本、巴黎、土耳其等地展出。

賴馬(賴建名)


賴馬本名賴建名,1968年生。小時候在嘉義鄉下長大,高中時北上,協和工商美工科畢業後,輾轉歷經廣告設計、美術完稿,進入《兒童日報》擔任美編,經鄭明進、馬景賢、楊茂秀、黃宣勳等兒童文學前輩的引紹下,開始接觸兒童文學及圖畫書。報社美編工作,需要每天繪製一定數量的插圖,也賴馬紮實的磨練機會。賴馬還曾經在《兒童日報》自營一個叫「寶貝阿得」的四格漫畫專欄。
賴馬慣於影像性思考,文圖融合巧妙,圖像趣味十足。希望讀者遊歷其中,輕鬆有趣、百看不厭。首部圖畫書《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獲第一屆國語日報牧笛獎(1995),之後作品陸續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優選(1996)、第二屆小太陽獎最佳創作、第九屆中華兒童文學獎(1997)、第三屆小太陽獎最佳插圖(1998),及數次「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等,最近以《射日》榮獲2001年第六屆圖畫故事類小太陽獎。
 賴馬的圖畫書作品:《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現在,你知道我是誰了嗎?》、《早起的一天》、《十二生肖的故事》、《帕拉帕拉山的妖怪》、《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慌張先生》。

張振松


張振松:嘉義人,1965年生,10歲那年自嘉義鄉下搬到北部落腳至今。曾和很多出版社合作過很多書。目前專職插畫工作。作品有:《曬棉被的那一天》(時報開卷最佳童書)、《大怪龍阿列》、《狼的眼睛》、《目連救母》(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貢寮的傳奇貓》、《阿棟的菜刀》、《老鼠捧茶請人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等等。:嘉義人,1965年生,10歲那年自嘉義鄉下搬到北部落腳至今。曾和很多出版社合作過很多書。目前專職插畫工作。作品有:《曬棉被的那一天》(時報開卷最佳童書)、《大怪龍阿列》、《狼的眼睛》、《目連救母》(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貢寮的傳奇貓》、《阿棟的菜刀》、《老鼠捧茶請人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等等。

楊元太




楊元太本名楊國雄,日昭和14年7月20日(1939)出生。是朴子藝術家吳添敏(梅嶺)的得意弟子。台北師範藝術科、國立藝專美術雕塑組畢業,美國阿肯色大學藝術系進修。作品曾入選37、38屆義大利陶藝展、法國坎城雙年展。除多次在台北春之藝廊和各地文化中心舉行陶雕展,亦曾應邀參加中、日陶藝家展,國際陶藝展等。
楊元太原本在中學教美術,40歲左右,他放棄安定的教職,遠赴美國進修。留美期間,他蒐集了不少陶藝、雕塑,以及釉藥的書籍;同時,美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也對他的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他更有勇氣做自己的主人,從事自己所熱愛的陶藝創作。在陶藝領域,楊元太沒有師承,從技術上的一無所知,到一系列的創作,包括「親情」、「鄉土的禮讚」、「歲月」、「海的戀情」、「牛的禮讚」、「大地組曲」、「火之舞」、「山韻」等代表作,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磨練而來,憑藉的是不變的藝術理念和衷心的熱愛。
蟄居在朴子的楊元太相信「藝術即生活」,所以他也走出工作室應邀為朴子的學校設計校門、圍牆和室外的陶藝雕塑,為朴子留下美麗的校園景觀,也啟迪了不少有志於藝術的學子。(取材自希冬〈楊元太陶藝生涯三十年〉一文,《朴仔腳月報》第十九期)